麻花星空mv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信息 /  学院新闻 /  正文

凝心聚力,携手同行| 管理学院港澳台及海外学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及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编辑者:江娇 | 发布时间:2021-05-12

5月8日下午,管理学院港澳台及海外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精神及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嘉庚一100会议室举行。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郑碧娇、校学生工作部海外学生事务科科长杨文安、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以及各年级港澳台及海外学生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江娇主持。

首先,与会人员一同回顾观看了百年校庆大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宣读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贺信的视频。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到,厦门大学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希望厦门大学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接着,大家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他强调,当代中国青年作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要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随后,港澳台学生代表及海外学生代表纷纷发表感言。

2019级新加坡籍公司管理系硕士研究生李思嘉说,从小在南洋彼岸生活的她深刻感受到了陈嘉庚先生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高度重视。新加坡如今完善的华文教育体系,与嘉庚先生的付出和努力密不可分的。她作为陈嘉庚奖学金的受益者,希望学习好陈嘉庚先生的创业思想,在未来能够有机会回馈母校,传承陈嘉庚先生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8级香港籍市场学系本科生何泽曦表示,国家的政策给了他到内地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华夏民族一家亲,齐心协力谋发展,作为厦大学子,应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在实践中坚守爱国初心,在奋斗中实现强国使命。全体同胞应团结一致,携手并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2017级澳门籍会计系本科生邱梓聿谈到,在厦门大学学习生活的四年里,她感受到学校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她表示会时刻牢记“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四种精神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弘扬嘉庚精神,拼搏进取,为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贡献青春力量。


2019级中国会计系本科生杨子贞同学提到,她在百年校庆志愿者工作中担任了接待组车辆小组组长一职,并为此感到开心与自豪。她表示,身为港澳台同胞,应该认同一个中国原则,拥护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治国方针;作为厦大学子,应该认真学习钻研专业知识,运用学科知识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


    随后,其他与会学生代表也踊跃发言,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从不同视角分享了对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及考察清华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与感悟,表达了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与进取决心。“疫情暴发后,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来到中国,我们要积极参加活动,促进中国学生与海外学生的友好关系,做负责且有道德的留学生。” “作为中国人,生在这个时代何其幸运,因为现在的香港,是中国香港。” “手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用使命和担当磨砺青春的锋芒,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这是总书记在清华座谈会上对我们莘莘学子的寄语,在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我将以‘青年报国志’和‘拳拳赤子心’拥抱新百年。”


听完同学们的肺腑之言,在场的老师们倍感欣慰。郑碧娇表示,校主陈嘉庚先生的大爱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理念都是相融的,不管来自哪个地方,作为中国人、华夏子孙和厦大学子,要时刻铭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弘扬嘉庚精神,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纵使成长成才之路会遇到坎坷,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秉持厦大的自强精神,勇于面对,在日后能有一番好的作为。


最后,杨文安对港澳台及海外同学能选择厦门大学、信任厦门大学表达了感谢。他表示,同学们的发言让他深切感受到了港澳台及海外学生的友爱和热情,也希望海外学生事务科后续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及发展平台。


管理学院的港澳台及海外同学积极参与百年校庆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对母校的拳拳深情。他们是“小木棉”,在校内外各个角落用细致关怀每一位厦大归家人;他们是学生演员,在文艺晚会的大舞台上用汗水与坚持呈现厦大辉煌;他们是厦大千千万万学子中的一员,在校庆各项活动中绽放青春风采……百载风雨,十秩辉煌,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和厦门大学新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院的港澳台学生及海外学生将始终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主动担当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传好百年厦大的接力棒,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砥砺前行!



图:李玉梅 丁放

文:骆茵

编辑:万禹廷

责任编辑:王启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