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傅小凡老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现授课于管理学院MBA中心,在“行走漠上”实践队即将开始甘肃校友职业访谈的前夕,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在甘肃长大,并走出甘肃来到厦大任教的傅小凡老师,了解甘肃、甘肃人以及甘肃的职业发展现状。
[采访实录]
7月20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见到了傅小凡老师,开始了近一个小时的访谈,傅小凡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向我们分享了他的人生经验、他对甘肃现状的看法以及对广大厦大甘肃校友的建议和美好祝愿。
人生经验——工作与学习的选择
傅小凡老师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工作了,翻看小凡老师的资料,我们也看到1971年小凡老师就在天水市工作了,而现在小凡老师已经在厦大成为了着名教授,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后,谈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小凡老师还是很肯定地说:“第一,上课,没事就把课件调一调,换换内容,上了一遍的课再上第二遍就开始腻了,调整调整,上课还是挺好玩的。”
相较于工作经历,小凡老师的求学经历还是十分曲折的,在天水工作十多年之后,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兰州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证书。1989年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生班攻读硕士学位课程。1991年在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任教马列教研室与音乐系任教。1993年7月通过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95年考取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而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家乡求职的小凡老师也并没能找到好的工作岗位,于是才有了后面读博士来厦大的经历。
相对于现在奋力谋求学位而十几年在校读书的大学生,小凡老师工作-读书-工作的经历似乎会显得特别“另类”,但小凡老师对工作与学习的选择还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在与采访同学聊天时,他说:“我们有些学生啊,本硕博一个接一个读,十几年就在校园里待着,多烦呐,我建议本科完了就去工作,工作要顺心就干下去,不顺心,考个硕士调整一下,之后再工作一下,要干下去了就干下去,干不下去了那就考个博士吧,要多给自己几个机会选择嘛!”
笔者也采访过许多校友,几乎都建议本科完考研“镀金”,笔者觉得小凡老师“给生活多个选择,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的生活态度很值得我们借鉴,小凡老师的经验之谈也给当代大学生学习与职业选择的难题提出了一个新的答案。
对于甘肃——发展旅游业与其瓶颈
当甘肃实践队遇上甘肃出生的小凡老师,甘肃就成了不可能绕开的话题,在聊到甘肃的发展现状时,小凡老师分析的很到位:“甘肃总体还是比较落后,它的地下资源稀缺,气候又干旱、少雨,缺少经济发展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就业不会好。所以甘肃现在开始发展文化大省,借着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开辟旅游业,这是个合适的选择。”
在聊到对于家乡甘肃的关注时,小凡老师也提到他为天水旅游所做的一件事:“当时天水的麦积山石窟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就拉我加盟,给它写了本书,名字叫《东方微笑》,专门介绍全国各地佛教的雕塑,其中包括麦积山石窟,把它作为重点来写。”
在甘肃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小凡老师也表现出了忧虑:“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要解决吃住玩行,其中对甘肃来说最难的就是行,旅游景点之间点与点距离远,交通又不便。陕西到甘肃又有一个瓶颈,天水离兰州远,离宝鸡近,但这一段路很难走,这样,去天水就很麻烦,该从兰州走呢?还是从西安走呢?”
小凡老师对甘肃现状的介绍,使我们实践队对实践地点的情况有了大致认知,也了解到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它的困扰。
甘肃校友——美好的祝愿
小凡老师在读完博士之后就来到了厦门大学工作,在采访之前我们心中就有疑问,为什么小凡老师没有在家乡工作呢?对于这个问题,小凡老师的回答道:“我考上硕士之后,甘肃所有大学都不收我,最后考上博士学位之后我一赌气就不回去了,如果当时他们要了,我根本没有出甘肃的愿望,因为我父母都在兰州。”“那些年也主要是我运气不好,没办法,也实在没办法,就不回去了。其实我当时真想回兰州,我是真喜欢兰州,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父母,朋友关系都在那,而在厦门,我又认识谁啊?”
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小凡老师的无奈与遗憾,这是他个人的经历,也是时代的原因,当我们告诉小凡老师,现在有很多从甘肃来厦大读书的校友都回到了甘肃工作,甚至也有非甘肃出生的校友去到甘肃去建设大西北时,小凡老师和我们聊起了他的父辈,从辽宁祖籍跑来大西北,跑来为大西北修铁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总是有那么些年轻人前赴后继去到大西北,以一腔报效祖国的热血去建设大西北,我想这才是大西北的希望所在吧。
在采访的最后,傅老师欣然答应为甘肃校友们拍摄了一段祝福视频。在视频里,他风趣而又深情地说:“甘肃的校友,甘肃的老乡,你们好,我在甘肃待了几十年,那儿干燥、风沙(多)。现在,污染治理的不错,兰州的天也蓝了。我很想念甘肃,主要是喜欢吃甘肃的牛肉面,希望你们在那儿好好工作,有机会我们在甘肃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