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凌晨叁点左右,超强台风莫兰蒂在厦门登陆。在全校对抗14号台风莫兰蒂的肆虐中,管理学院筑起了共产党员的“坚固堡垒”,在风雨中彰显党员本色;学生工作办公室用心守护学生,排忧解难;青年学子发扬爱校精神,主动参与灾后重建。他们共同奏响了一曲自强、爱校、奉献的旋律。
风雨无情,彰显党员本色
总有一种责任冲锋在前,总有一种使命义无反顾——和时间赛跑,困难重重,却总能出现共产党人排难除险的身影。
台风登陆前的那个下午,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成员带领学生党员走访各个学生宿舍。凌云、石井、芙蓉、丰庭以及海韵,亲自排查安全隐患,落实每位学生去向。本、研学生党总支将所有学生党员集合,号召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管理学院在每栋宿舍楼成立了临时党员服务队,每一层楼都有若干党员分工负责,确保所在楼层的门窗紧闭、人员安全,并做好信息传递工作。
十五日凌晨,台风即将登陆。地势高、楼层高的石井六女生宿舍被学校预测为台风袭击最猛烈也是最危险的区域,随时可能遭遇门窗破碎、风雨灌入的危险。而住在石井六高层的全是管理学院2016级的新生,他们完全缺乏防抗台风的经验和心理准备。关键时候,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峰、洪秋霞以及辅导员揭上锋、吴光锡等冒着风雨和危险,一间一间宿舍查看、安抚,叮嘱安全,并让学生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他们的到来成为了石井六的女生们安定人心、继续迎战台风的精神支柱。
守护关怀,温暖师生人心
总有一种真情无限深沉,总有一种温暖血脉相连——师生情深,暗夜里飘摇,却从来没有阻隔管院师生心心相系的深情。
台风夜里,最难熬和最揪心的该是辅导员们。在暗夜风雨中穿梭在各个学生宿舍中,伞被吹折了,浑身湿透了,也毫无所谓。即使好不容易回到值班的小屋,却又迅速沉浸到各种学生微信群、QQ群和朋友圈中。不断刷屏,提醒“孩儿们”注意安全。不敢漏掉哪一条微信、短信或朋友圈更新,时刻关心“孩儿们”的动态,更不敢错过哪一通电话,就怕学生的安全有任何一丁点的闪失。他们大多也拖家带口,却将自己家里的抗灾任务“丢给了”老人或爱人,牺牲小家、成全大家。
然而,最幸福和最温暖的也莫过于辅导员们。“孩儿们”在微信群里提醒辅导员:“老师您自己也注意安全”;不断在朋友圈中“报平安”;各自在社交平台中“感恩和感谢老师的付出”;踊跃地询问:“老师,需要我们帮忙吗”、“我们可以为学校做些什么”。辅导员们的幸福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收获暖心的慰问,庆幸学生的安全,感动教育的成功。
灾后重建,青年志愿先行
总有一种信念催人奋进,总有一种精神磨难铸就——即使树倒路毁,停电停水,却从来没有折服青年志愿者重整校园的奉献精神。
一夜台风,一片狼藉。校园里的百年大树被连根拔起,道路被毁、教室被淹。灾后,学生工作办公室发起“爱校护校”的广泛动员,在灾后的第一天就迅速组建起了一支青年志愿者团队,他们中有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也有热血的新生。他们并不是“自扫门前雪”,而是选择到校园中受灾最大的地方去。十五日下午,在校园中心地点叁家村,管理学院近50名志愿者在党委洪秋霞副书记的带领下,协助学校展开了道路清障工作,将断裂倒下的树干树枝搬至路旁。西校门附近地势较低,囊萤楼、群贤楼里积水严重,公共教室淤泥一片。相应后勤需要,十六日上午,管理学院的30名学生志愿者义无反顾地脱下运动鞋,踩在泥水里,搬起沉重的沙袋,拿起生疏的扫帚,扫除教室淤泥,冲洗教室。下午,50名学生志愿者则成为了课桌椅的搬运工,将700多张课桌椅搬回教室,确保十八日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现场指挥的教务处谢火木老师以及后勤集团的张老师对我们的行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管院人的身影。管理学院的青年学子除了参与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校园突击队”,还有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校园重建中的“游击队”。如在化学化工学院的灾后重建工作中,我们的青年志愿者路过主动上前帮忙,获得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芬芬老师的高度赞扬。
台风无情,管院有爱。管理学院的学子在抗台救灾中深刻实践了“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上演了一堂“感恩、责任与奉献”的实践教育课程。